時間:2016-10-08 15:35:07 編輯:5號網-qiwen 497
關于立冬和冬至,哪一個標志冬天的到來,兩者又有著什么聯系和區別,很多人是有些不清楚的,其實再過不了幾天就要立冬了,下面為大家科普一下立冬和冬至吧!
冬季有兩個節氣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許多朋友會將冬至和立冬兩個節氣搞混,一般立冬是在11月,冬至是在12月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于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立冬:表示冬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歷的12月22日前后。
1、立冬
我國古代將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2、冬至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是的,立冬是冬天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