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9-14 14:19:45 編輯:5號網-xweiyi 464
人的體溫有的人誤以為是恒定不變的,但是其實人的體溫是在一個區間范圍,只要在這個范圍內波動都是正常健康的體溫,那么為什么人體的體溫會進行變化在一天之中。
因為一天中氣溫是不同地,還有就是人的運動量也是不同的。
比如早上氣溫低,人是溫血動物,身體會提升溫度以達到體溫平衡;加上早上是一天忙碌的開始,人的活動量會變大,體溫會相對較高。中午氣溫高,人的活動量也大,身體就會自動調低溫度以保證體溫平衡,但是夏天還是會出現體溫超過人的臨界值發生中暑。晚上呢,一天的勞動下降,氣溫也降下來了,人的體溫會稍微提高點,達到平衡,豐富的晚餐提供的能量基本就可以滿足;但是晚上不吃晚飯就會慢慢的感覺冷,尤其熬夜時,不吃東西就會手腳冰涼。就是活動量低,外來熱量供給不足,自身體溫升高速度比不上損失速度導致的。
當然啦,人的體溫也會因為病因改變,發燒、感染一般都會因為免疫系統而升高體溫。大病破壞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反而會降低體溫。
當我們說所說人體的正常體溫,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范圍。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一天內體溫變化不應超過1℃。人體的體溫,從早到晚是在發生變化的,每個人的活動空間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所以他們的體溫一天之中的變化也是有差異的。
人體的體溫是按晝夜之間有周期性變化的,人體一天內體溫三個高峰期,它們分別出現于人體早飯后、午飯后,以及下午17時以后,其中以17時的高峰值人體體溫最高,以0-5時最低,到了早上7到9時可急劇上升,以后體溫緩慢上升,到17時達到最高峰,繼而緩慢下降,到23時、24時達到穩定值。
這樣看起來似乎溫度的起伏很大,但其實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常在1℃以內,一般會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正常人一般下午比上午高0.17℃的腋窩溫)度和0.12℃的口腔溫度,但也有下午比上午體溫低者。比如長期上夜班的人。
所以看得出來,一天溫度的變化可能跟人們晝夜間活動的周期性與身體的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及呼吸功能的周期變化有關。長期上夜班的人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不一樣,所以溫度的變化也和我們相反。
不僅是時間,包括人體的不同位置或者是性別導致的體溫也是不一樣的。正常人口腔溫度為36.3℃~37.2℃,也就是我們常見電視劇把溫度計插嘴里的用法。平時我們測量的腋窩溫度比起口腔溫度低零點幾度,直腸溫度比較高,較口腔溫度高零點幾度。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
所以結論就是體溫正常值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每個人都身體都是不一樣的,正常溫度也不可能是一個固定準確的值,它只是一個恒定又均勻的范疇。另外,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大多數人的數值而來的,有的人可能天生溫度高些,有的人天生溫度“冷冰冰”,即使是范圍也并非絕對數值,具體的體溫正常與否還是需要各位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因人而異。
人的正常體溫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會有一個相對恒定的范圍。
正常人口腔溫度的正常范圍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3℃~0.6℃,直腸溫度:0.3℃~0.5℃。
一天之中,下午5~7時最高,而凌晨時候溫度通常比較低,但一天內的溫差通常在恒定范圍內浮動,一般不會超過1度。另外,女性體溫一般比男性高0.3℃左右。
一般,女性在懷孕或者月經前期,溫度會比較高;老年人的基礎代謝率比較低,一般體溫相對低。另外,如果天氣比較暖和,體溫會稍微升高;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氣溫比較低的環境下,體溫可以稍變化。
體溫是重要的生命體征,是人體產熱與散熱系統平衡的產物。多數人的體溫在36-37攝氏度之間波動,一般體溫高低與人體的興奮程度有關。
體溫過高過低都會出現身體機能異常,也提示身體機能本身有問題。
住院的患者病歷書寫查體項目第一行生命體征最為重要:T(體溫)P(心率)R(呼吸次數)BP(血壓) 。而且第一個就寫的是T(體溫),護士同志一天經常要多次檢測患者體溫變化以了解病情。
興奮時產熱較多,身體各項機能動員,所以一般處于各種活動狀況為多;安靜時產熱減少,各項身體產熱機能多數降低所以體溫降低。因此一般規律是白天體溫高,晚上體溫低。也因此白天人相對耐寒,晚上不小心就受涼。
正常人,多數夜間體溫逐步下降,進而困倦瞌睡,到凌晨5點前后逐步體溫回升,進而逐步興奮清醒,開始一天的工作生活。中午時分體溫會有一過性降低,下午繼續上升,所以中午1點前稍微午休一下有利于下午保持精力和長遠健康。
其實體溫波動只是個結果,原因在于代謝水平的波動;而代謝水平的波動也只是個結果,背后是內分泌調節的原因;而內分泌調節的原因又在于要適應大自然晝夜交替的規律,人類為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生理周期變化。
這個,在中醫體系叫做天人合一,即人類適應所生存天地之間的規律的外在表現,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存需要。人體體溫波動,在中醫來看是陽化氣的產物,是六經模型中少陰產熱、太陽散熱陰陽平衡的結果。少陰病的患者產熱不足,低體溫表現為四肢逆冷,“脈微(心臟收縮無力)細(血容量不足),但欲寐(沒精神,就想躺著或者睡覺甚至昏迷)”;也可能出現夜間本來應該體溫下降安心睡眠,卻表現為陰不斂陽,夜間潮熱盜汗失眠五心煩熱等虛熱情況(例如腎上腺髓質功能晝夜節律紊亂,或者甲亢患者)。太陽病散熱功能失常則表現發燒等情況。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