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19 10:03:47 編輯:本站整理 399
根據美國的相關統計,有超過8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會遇到一次嚴重的背痛現象,對于背痛的惱人問題,當你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會一生與你相隨,可能隨時你疲勞的時候或者做其它相關的動作之時出現,讓你無法正常工作,無法享受生活。
但是情況真的是如此讓人挫折嗎?我身為專攻脊椎復健的專科醫師,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與實證發現,高達九成的背痛,其實都可以靠著日常生活中正確操作自己的身體并改正偏差的生活習慣,獲得明顯的改善。我有位病人是非常有名的日本料理廚師,長期受下背痛所苦。詢問他工作的姿勢,知道他長年要站著低頭工作,所以整個上半身長時間是向前彎曲的。 我教他低頭的時候,記得翹屁股并微微彎曲膝蓋,以減輕下背的負擔。 一周后回診,他非常高興的告訴我,下背痛改善了九成以上。這個案例背后的邏輯,要從脊椎為什么會生病說起。
針對脊椎生病的病因,我提出了「脊椎生病三層級理論」的概念。脊椎或肌骨系統之所以發生問題,除了先天的脊椎畸形之外,絕大多數是因為身體的操作錯誤,生活習慣的偏差所造成,例如翹腳、久坐,長期彎腰等等。這些問題(包括先天與后天)是造成脊椎生病的根本病因,我稱之為「第三層級問題」,也是層級最高的問題。
第三層級問題會讓脊椎或肌骨結構長期受到不正常的張力,整體結構會漸漸失衡錯位,形成所謂結構功能障礙,例如關節活動度不足、關節對位不良、肌肉短縮緊繃等,我稱之為「第二層級問題」。
第二層級問題會造成附近的血液循環不良,干凈的氧氣與營養進不去,骯臟的二氧化碳與廢物排不出,久而久之脊椎周邊的肌肉、韌帶開始出現缺氧狀態,脊椎本身也漸漸走上退化之路,進而壓迫到脊椎神經,造成惱人的腰酸背痛、肩頸酸痛與坐骨神經痛的癥狀,我稱之為「第一層級問題」。除了疼痛之外,當脊椎神經嚴重受損時,會進一步造成肢體麻刺、麻木、無力, 甚至肢體癱瘓、大小便無法控制等無法回復的并發癥!
這三個層級的問題彼此環環相扣,因此,脊椎生病的病因中,層級最高、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身體的操作方式(即第三層級問題)。解決了第三層級問題,就能改善第二層級問題(動作功能障礙),而第一層級問題(脊椎癥狀與疾病)也會因此獲得改善。
再從脊椎疾病的特性來看,更可以彰顯自我保健的重要。以常見的下背痛為例,扣除少數嚴重脊椎病變、或神經根壓迫(例如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外,有85~90%的人都是屬于「非特異性結構性背痛(non-specific mechanical back pain)」。也就是說,每100位下背痛的患者,約有85位是找不出明確診斷的。此類背痛的原因不確定,可能來自肌肉,也可能來自韌帶或小面關節,但可以確定的是神經根沒有損傷,也沒有脊椎發炎、感染、腫瘤等嚴重病變,這時病人自己的角色遠超過醫師的幫忙。
很多臺灣男人習慣將皮夾放在屁股后面的口袋,造成骨盆歪斜與脊椎側彎。
高跟鞋會造成骨盆過度前傾,腰椎前凹,腰椎小面關節長期處于壓迫狀態。
成日低頭看手機,造成頸椎變形早衰,胸椎前卷淤塞。
整天盯著電腦看,久坐缺乏運動,造成頸椎與腰椎曲線變形,背痛如影隨形。
搬重物時, 沒有將重量轉移到下肢,讓腰椎承受過度的負荷,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