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4-19 09:20:02 編輯:本站整理 445
最近新聞里經常提到這么一件事:由于罕見的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我國南方很可能要面臨超過98年的洪災。那么厄爾尼諾是什么意思?厄爾尼諾現象是什么引起的?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的音譯,本意為“圣嬰”。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爾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與天氣的關系。他們發現,如果在圣誕節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溫暖,不久,便會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鳥結隊遷徙等怪現象發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稱這種反常的溫暖潮流為“神童”潮流,也就是“圣嬰”潮流,即“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拉尼娜現象本意則為“圣女”。
實際上,厄爾尼諾是一種海洋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并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于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使地球出現大面積干旱,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在赤道上通常盛行偏東風,導致海洋的洋流從東向西流,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偏低,西太平洋海水溫度偏高,也就是在太平洋海面上,東邊是冷水位,西邊是暖水位。如果偏東的季風發生改變(變弱或者方向改變),西太平洋的暖流就會往東太平洋回流,導致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水溫上升。
而在偏冷的東太平洋,生活著適應冷水溫的浮游生物,魚類以這些浮游生物為食,鳥類又以魚類為食。一旦水溫改變,浮游生物會大量死亡,繼而魚類、鳥類也會相繼死亡。厄爾尼諾嚴重的時候,南美洲西海岸的海水里都浮著黑色的魚和鳥類的尸體,甚至會將船只熏臭染黑。
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后,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范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干旱嚴重。
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于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里,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造成的破壞在農業方面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市場,受災最大的農作物通常是棕櫚油、可可、咖啡和甘蔗稻米以及小麥等。其中經濟作物明顯受到厄爾尼諾影響減產嚴重,像是小麥,歐盟27國、美國和加拿大的減產非常明顯,而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去年的減產率也是比較高的,從去年五月開始,厄爾尼諾事件一直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預計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秋季達到中等以上的強度,昨天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分析,當前監測指標的確是達到了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最高值,但強度上來說還是比歷史上最強的1998年那次稍微弱一點,在那次事件中赤道中東太平洋氣溫一度偏高了2.5度,遠超目前的1.3度,另外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今年夏天我國北方氣溫將會偏高,但不會出現大范圍長時間的極端高溫,華北大部和西北地區東部發生重旱的概率比較大,華北地區可能會迎來高溫酷暑天氣但持續的時間不會長,而在長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的汛情也可能比較重,所以在農業方面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