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1-21 17:46:53 編輯: 661
腳是我們身體立足的關鍵,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我們應該先從腳開始養起,只有腳養好了我們才能行走于路上,讓你的腳帶你走遍千山萬水,腳是精氣的總集點,讓我們健康的養腳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養腳方法吧。
在中醫的經脈學說中,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均起自于足部,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均止于足部。通過經脈在足底的交接會和,足底與全身臟腑器官密切相連。通過對足部的刺激能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和經脈運行,對全身進行調節。所以說,腳部保健就能有效的延緩自身的衰老。
搓揉涌泉穴是足部保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足心。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主張“足宜長擦”,長壽皇帝乾隆親身恭行的“十常”養生法中也有“足常摩”。古代學者陳書林記載了“擦涌泉”的養生術,并謂“先公每夜常自擦腳心至數千,是以晚年步履輕便”。蘇東坡每日睡前必行之事,閉目盤膝按揉腳心。
涌泉穴為什么被如此重視,又具有什么保健功效呢?人之先天根于腎,涌泉為腎經起始穴位,如泉水之涌出,為精氣之所發。因此涌泉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健脾和胃、益腎利尿、舒肝明目、健足之功效。
指擦涌泉:以左手拇指螺紋面,緊貼右足涌泉穴皮膚,稍用力下壓,持續作往返摩擦,以右手擦左足涌泉穴,每天睡前、醒后各一次,可反復摩擦30~50次,以足心感到發熱為度。此法用力專于涌泉穴,刺激量比較大,舒肝降壓、益腎利尿作用顯著。
足趾部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經氣交接的地方,按照全息理論,五足趾反應人的大腦及面部竅穴。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左腳大趾,各個方向揉捏之后,輕輕拽拉。其余四趾同法。然后用左手揉捏右腳趾。
足趾距離心臟最遠,末梢循環差,揉捏腳趾有助于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有助于全身經氣的順接運行,保證經氣運行通常。另外還有健腦益智,宣通鼻竅,聰耳明目的功效。可防治頭痛、感冒等病癥。
活動腳踝的方法在《老子按摩法》中就有記載:“舒左腳,右手承之左右捺腳,從上至下直腳二遍,右手捺腳亦爾。前后捩足,三遍。左捩足,右捩足,各三遍。前后捩足,三遍。”捺即按的意思。捩即扭轉之意。
轉腳踝可以是站位或坐位。站立時,重心移向左腳,右腳尖點地,意足尖為支點旋轉腳踝;左腳亦然。
如坐位時,將左腳放于右腿上,左手輕扶左腳踝,右手握左腳五趾活動腳踝;然后左手活動右腳踝。
無扭傷時,轉動腳踝,舒活筋脈,增加腳部活動的靈活性,預防扭傷。已扭傷,視情況輕輕幫助活動踝部,使氣血通行,幫助恢復。
提示:扭傷后何時及如何活動,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加重損傷。
就是將手之魚際部位擦揉腳心,以緩解疲勞暢氣血。
具體方法是,坐于凳子上,將右足放于左腿上,右手扶托右足腕。以左手小魚際處做上下推擦足心,至足心發熱為止,另一足如法推擦。
此法為推擦足心區域,搓足心可使足部血液通暢,進而通暢全身氣血,可有效地緩解疲勞,預防下肢酸軟。如睡前用熱水洗腳后擦腳心,效果更好,而且有利于睡眠,對于手足發涼也有很好的作用。
此法即以手部的勞宮穴按揉足部的涌泉穴,以達水火既濟的效果。
具體方法是,兩手掌搓熱,用左掌心對右足心,以全掌摩搓全腳,全腳發熱為度。再以同發摩搓左足。睡前搓熱兩腳,可同時配合叩齒咽津法。
此法以勞宮穴對涌泉穴,從足跟到足心全面按摩,配合叩齒咽津,使濁氣下行,虛火下降。足部血脈經氣運行通暢,心火下降,腎水上行,可以防治高血壓、頭眩、耳鳴、失眠、頭頂痛、咽痛、足部痿弱酸疼、麻木浮腫及下肢攣疼等病癥。
側臥或坐位,用左足跟搓右腳心,然后用右腳跟搓左腳心,以腳心發熱為度。本方法方便簡單,用腳跟搓腳心同樣可以起到滋腎降壓、安神之功效,同時還可以鍛煉腿部力量,可謂一舉兩得。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