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10 09:26:54 編輯:5號網-qiwen 445
茲卡(zika,或譯寨卡、齊卡)病毒由Dick等(1982)在烏干達叢林中,從一只發熱的獼猴/恒河猴血液分離出來,以后又從同一叢林中捕獲的非洲伊蚊(Aedesafricanus)分出。隨接由MacNamara(1954)在尼日利亞一個發熱病人血液中分出,并從三例病人的觀察,表明病毒可以引起人類發生臨床癥狀的感染;Bearcrot(1956)報告了實驗性的感染。人的感染,表現有發熱、關節痛、頭痛、眶后痛與不適,在有些病例可能出現黃疸、蛋白尿。可是黃疸可由其它病原體合并感染所引起。臨床癥候群表現為類似輕的黃熱癥。
衛生部官員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跟新生嬰兒的“小頭畸形癥”(microcephaly,來自希臘語小頭)病例激增有關。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會導致腦部發育不良。世界衛生組織、泛美衛生組織在發布的警告中,第一次正式承認,在巴西傳播的茲卡病毒與新生兒小頭畸形癥有關,并建議孕婦要特別注意防止蚊蟲叮咬。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如有不適及時咨詢醫生或就診。
據悉,2015年已經在9個國家發現了感染茲卡病毒的病例,分別是巴西、智利的復活節島、哥倫比亞、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墨西哥、巴拉圭、蘇里南和委內瑞拉。近期以來,巴西疫情情況嚴重。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