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9-26 08:13:39 編輯:5號網-qiwen 0
洪澇,旱災都是我們聽說過比較的多的自然災害,那么內澇是什么意思,是屬于自然災害嗎?內澇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對應的措施嗎?
內澇是指由于雨量過多,地勢低洼,積水不能及時排除而造成的澇災。 也即內陸腹地因排水不暢而形成的積水現象。
內澇的意思是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內澇時,降雨徑流不能及時排出,形成農田積水,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災害。降雨強度較大或持續時間較長,就會產生地面徑流,在缺少排水工程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地面積水,使作物受淹,輕則影響正常生長,重則導致死亡。
一是氣候變化引發水循環變化。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為排熱、空氣污染和熱島效應導致水循環的進一步變化,從而引起城市微氣候的改變。
二是城市發展和建設造成的地面自然滯、蓄雨水能力降低。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澇設施排水能力不足。
四是人為因素。長期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觀大道改造覆蓋或井蓋破壞。
二、城市暴雨和內澇災害緩解策略
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是氣候變化與暴雨、城市發展規劃、防澇設施和人為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暴雨降落,我們不能控制暴雨,但可以為雨水找尋出路。
出路無非就是“滲、滯、蓄、凈、用、排”多種方案及其組合。如: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改造;河湖水系改造及排水口擴建;利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種植屋面、人工濕地和下沉式廣場、運動場、停車場等場地等蓄、滯雨水;新區地面應有40%以上的透水性地面;建設地下調蓄設施;收集雨水,經過簡單處理后,用于澆灌綠地、洗車和清潔道路;雨污分流;排水分區;雨水資源化利用等。
陶瓷透水磚透水鋪裝在構建生態海綿城市中對城市水環境的改善作用也是頗為顯著的,由于城市中的不透水路面不能及時地將雨水滲入地下,因此,城市中常常出現雨水蓄積和漫流現象,透水性鋪裝地面由于自身良好的透水性能,能有效地緩解城市排水系統的泄洪壓力及城市安全問題。特別是與普通鋪裝相比,透水鋪裝兼有良好的滲水保濕及透氣功能,具有緩解城市“雨島效應”。
9月25日,河南平頂山發生洪澇災害,葉縣某中學多名學生被困,救援隊緊急奔赴救援,學校學生排成長隊赤膀趟水脫險。據永安應急救援隊杜書記稱,該校附近河流由于水勢上漲快,南校區院墻被洪水沖垮后3000余名師生被困,經過緊急轉移,目前已轉移2000余人,預計下午2點轉移完畢。
1、內澇
地形地貌:地勢比較高的地區不容易形成積水,例如蘇州、無錫等老城雖然是水鄉城市,但是因為老城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積水。而城市范圍內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區,就容易形成內澇,城市建設用地選擇什么樣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選擇在低洼地或是滯洪區,那降雨積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排水系統:國內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有的地方排水設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是造成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質鋪裝,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時水滲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滲,也容易形成這段路面的積水。
2、洪澇
自然條件: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中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準,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
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