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9-02 09:00:51 編輯:5號網-lj 2076
寨卡病毒近期在國外又開始流行了,首先這種病在國內并沒有,其次這種病也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大家最怕的就是寨卡病毒會不會致人死亡,其實對于成年人來說一般沒有生命威脅,癥狀表現也不是全部都有,主要癥狀集中在發燒、頭痛、結膜炎、關節肌肉疼痛等,威脅最大的是在準備懷孕和孕期及嬰幼兒,家中有些這人群的一定要注意預防。
寨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的一種,是一個有包膜、二十面體、單股RNA病毒,和登革熱病毒屬于同一個病毒的家族,同樣都是透過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于烏干達寨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第一位被報導的人類感染者是在1954年的奈及利亞,首次群聚事件發生在1978年的印尼,而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的群聚疫情,使此疾病受到注意。除蚊子叮咬外,其他傳染途徑包含:性行為、輸血或是哺乳均為可能的感染途徑。
寨卡病毒感染后的臨床癥狀相較于登革熱而言比較溫和,并不是每一位感染者都有明顯癥狀,平均約有25%的感染病例會出現臨床癥狀,典型的癥狀是發燒(通常是微燒)合并斑丘疹、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結膜炎等,其他常見癥狀為頭痛、后眼窩痛、厭食、腹痛及惡心等。這些癥狀通常在3–12天的潛伏期過后開始,癥狀持續約2–7天,常會被忽略或被誤認為登革熱。過去報告多認為寨卡病毒感染癥通常不至于造成重癥或住院個案。然而在2015年中南美洲開始擴散的疫情中,巴西甚至出現了超過4,000例患有胎兒小頭畸型的新生兒,被留意到寨卡病毒由母體傳染給胎兒而造成發育異常的可能性;除此之外,2013-2014年的法屬玻里尼西亞以及2015年的巴西疫情也都因小頭癥與急性多發性神經炎,被世界衛生組織因此乃將巴西與法屬玻里尼西亞所留意到,提升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若單獨就病毒感染對成人所產生的影響而言,絕大多數的癥狀都不嚴重。然而目前雖無法證實因果關系,但和胎兒小頭畸型有高度的相關性,是寨卡病毒造成全球關注的主因。
在2016年2月份的新英格蘭期刊中,更有一例巴西罹患小頭癥的死胎接受病理解剖后,在腦部的組織里找到寨卡病毒的存在,間接支持了病毒感染與小頭癥的相關性。在寨卡病毒的治療方面,就如同登革熱病毒一樣,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之后,以支持療法為主。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出現病癥的是少數情況,且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也并不常見。不過如果孕婦感染,則很大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甚至是死亡。所以,孕媽媽們應該引起重視。
世衛組織發言人林德梅爾介紹說,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這種蚊子還會傳播登革熱、基孔肯亞熱病和黃肝病;但相對于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癥狀相對溫和。
美國白宮27日也強調說,埃博拉是一種致死性疾病,而寨卡病毒對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危險,對沒有懷孕的健康成年人“基本上是一種輕度、非致死版本的登革熱”,其常見癥狀包括輕度發熱、紅疹與結膜炎等。
英國牛津大學下設的非盈利機構“全球健康網絡”已建立專門的寨卡病毒信息交流網站。該網絡總監、牛津大學教授特魯迪·朗表示,寨卡病毒與埃博拉病毒有很大區別,主要因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寨卡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寨卡病毒不會因為接觸而傳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寨卡病毒目前出現在21個南美洲、10個亞洲、非洲和太平洋國家和地區,巴西是受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國家。
目前最危險的是寨卡病毒和新生兒小頭癥之間的聯系,但目前只能確定兩者之間的間接聯系。這種病毒會干擾胎兒神經發育系統,導致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癥甚至死亡。寨卡病毒對普通人群威脅不大,但對孕婦威脅極大,被認為是導致巴西近期新生兒小頭癥激增的主要誘因。
寨卡病毒引起人類和世界衛生組織重視的最主要原因是:孕婦感染后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嚴重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所以,目前,美洲、非洲等疫情嚴重的國家已經發布緊急避孕聲明了。
寨卡病毒其中一個危害就是寨卡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引起發燒和頭痛。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癥狀,并且持續時間大概是數日到一周。
結膜炎及我們常說的紅眼病,寨卡病毒感染的人,可能會出現結膜炎即紅眼病,引起眼睛疾病。是病毒擴散到眼球導致的。這種情況,需要及時住院治療。
寨卡病毒是有潛伏期的,現在還不明確寨卡病毒的潛伏期是多久,可能是數天。其中腱鞘囊腫是寨卡病毒感染的另一個危害。即關節部囊腫,多發于腕背和足背部。
寨卡病毒還可能引發患者的關節和肌肉疼痛,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人們應該避免去蚊蟲密集的地方,減少蚊蟲的叮咬概率,如果發現被叮咬,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病毒測試。預防寨卡病毒的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癥(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臺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指出:主要是經由人被帶有寨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傳播,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后(最長可達12天)開始發病。臺灣可以傳播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只要被病蚊叮咬,就可能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癥之癥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這些癥狀通常在3–12天的潛伏期過后開始,癥狀持續約2–7天,常會被忽略或被誤認為登革熱,可由抽血檢驗確認。一般人被叮咬,會出現頭痛、發燒、斑丘疹、關節疼痛及結膜炎(紅眼)等癥狀,類似登革熱但較輕微,一般人10天左右會痊癒,但對孕婦肚中的胎兒將造成影響。
趙順榮藥師表示:寨卡病毒感染癥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來預防,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避免病媒蚊叮咬。
1.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EET的防蚊液,并依照標簽指示說明使用。
2.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并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
3.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4.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
5.如果確診為寨卡病毒感染癥,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傳染。
6.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涂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等,返國后自主健康監測,如有任何疑似癥狀,應盡速就醫,并告知醫師旅游史;及早診斷并給予適當治療,以避免癥狀持續惡化。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