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09:48:29 編輯:5號網-qiwen 0
近日,廣西梧州市一家化石博物館展出了一件罕見的九尾狐甲魚化石。這種化石在世界范圍內非常少見,據專家介紹,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奇特海生爬行動物。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蓋志琨、林翔鴻、山顯任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合作,在距今約4.1億年前(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廣西古魚類特異埋藏生物群中,發現了一個盔甲魚類新屬種“九尾狐甲魚”。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首個完整保存尾鰭的盔甲魚類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蓋志琨介紹,這一新屬種的尾鰭具有9個手指狀分叉,將其命名為“九尾狐甲魚”。
我國最早發現盔甲魚類化石可以追溯到1913年。然而,由于盔甲魚類的身體主要由軟骨和零散鱗片組成,很難完整保存為化石,因此,其頭后身體解剖難題在過去100多年里都沒有解決。2022年,“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發現的靈動土家魚首次揭示了盔甲魚類身體的全貌,但仍缺失尾鰭細節。此次發現的九尾狐甲魚,補上了最后一塊拼圖,揭開了盔甲魚類尾巴的神秘面紗。
此次發現的九尾狐甲魚長約10厘米,身體和頭甲長度均約5厘米,全身覆蓋細小的菱形鱗片,并呈現有規律的、傾斜排列的鱗列。除了擁有盔甲魚類典型的下歪尾,其尾鰭還具有9個手指狀分叉,是原始的叉形尾,上面覆蓋有整齊排列的鱗質鰭條,表明鰭條之下有強壯的輻狀肌附著。
魚類尾鰭的面積和形狀被認為是檢驗魚類游泳能力的關鍵指標。最為難得的是,這一化石的正模標本和副模標本分別完整保存了尾鰭收縮和舒張時的兩種不同狀態,最大程度揭示出盔甲魚類尾鰭的形態細節。“這指示了盔甲魚可能是靈活的游泳者,能夠很好地利用肌肉收縮來控制尾鰭與水流的接觸面積,從而產生不同的推動力。”蓋志琨說。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對九尾狐甲魚尾鰭的幾何形態進行了游泳速度分析,結果也表明盔甲魚類是一類游泳能力較強的快速游泳者,它的巡航游泳速度甚至要比一些更進步的有頜魚類還要快,從而否定了傳統的“積極的捕食策略傾向導致有頜類起源”假說。
化石是巖石,屬于沉積巖。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動物死亡之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
化石分兩種,一種是地球上的生物死后,遺體中有機部分被分解,堅硬部分石化形成的。另一種是那些生物留下的痕跡,在石化后變成石頭形成的。它需要上億年才能形成,可分為植物類和動物類,植物類化石包括根、葉子,動物類化石包括牙齒、足跡。
化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化石燃料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這些埋藏在地下和海洋下的不能再生的燃料資源。化石燃料再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燃燒時各種氣體與固體廢物和發電時的余熱所造成的污染。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