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15 14:32:11 編輯:汪國麟 醫師 540
腸道是人體進行消化食物與吸收營養的地方,關系著我們營養狀態的好壞及廢物能不能有效的排除。除此之外,腸道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會分泌大量的發炎物質,直接影響免疫系統。
腸道的健康,系于腸道中維持菌叢生態平衡的平衡,而其關鍵就在于對人體有益的菌屬(即我們所說的益生菌)數量是否足夠。
無論在動物實驗或是人體的臨床研究都發現,益生菌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的現象,使得代謝癥候群及糖尿病獲得比較好的控制。其中一個2012年的研究證實,經過六周的補充,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HbA1C),都有大幅的降低。
許多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以及壞的低密度膽固醇,而更難能可貴的,竟然還可以提升好的、保護性的高密度膽固醇。在此同時,益生菌還可以減少脂肪組織(譬如腹部)的發炎狀況,使得血管中發炎性的膽固醇斑塊的形成減少,讓動脈硬化的機率降低。
益生菌可以藉由抑制一些會產生致癌物的壞菌、粘附在致癌物上促使排出、刺激肝臟的排毒機能,以及降低發炎反應這些手段,來預防癌癥,尤其是大、直腸癌的發生。
平時補充益生菌,尤其在感冒或流感流行期的前三到六個月就開始補充,一旦感染,癥狀平均可以減少1到2天(甚至更多天),而嚴重性也會大大降低。這對雖然注射了疫苗,但保護率只有約六成的老年人來說,尤其重要。
已經有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和肥胖有密切的關聯。簡單的說就是,腸道好菌少、壞菌多會導致肥胖。其中一個研究甚至發現,在預產期之前數個月開始補充益生菌,母體因懷孕、生產所增加體重會大幅降低,減少產後減重的困難度。
無論使用何種抗生素,無論是注射或口服,都會破壞腸道菌叢生態的平衡。就算是一般的健康成人,就算只是短期三、五天的使用,也不例外。臺灣抗生素的濫用,除了導致高居世界首位的抗藥性之外,對于上面所提的慢性病,恐怕也有無可抹滅的「推波助瀾」之功。
現代飲食中高量的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糖分及精制淀粉,會改變正常的腸道菌叢生態,讓壞菌占上風。腌漬食物中可能含有的霉菌,也讓原本就很復雜的情況雪上加霜。另外有研究發現,喝某些配方奶粉的嬰幼兒,其腸道菌叢生態,和喝母乳的嬰幼兒大不相同,可能會對這些兒童帶來長遠的不利影響。
過度的清潔消毒,雖然降低了致病菌上身的機會,但同時也減少了我們從環境中獲取重要菌種的機會。
在人體老化的過程中,好菌的數量與種類都會減少,不但使得免疫防護能力降低,營養的產生與吸收也不如以往。像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也會造成不利的腸道菌叢生態。
面對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癥候群以及糖尿病等各種文明病的威脅,我們的武器并不限于化學藥物,各種有益健康的益生菌,或許可以扮演更積極、更天然、更有助于人體自然療癒的角色。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