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3-14 15:50:58 編輯: 534
中醫有句古話:“十人九胃病”。當你吃涼物拉肚子,當你吃東西不消化等,這就說明你有一種病——胃寒。胃寒會生出胃炎等多種腸胃疾病。想知道怎么去調理嗎?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胃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證候。癥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治宜溫胃散寒。
臨床上胃痛之癥,中醫多稱之為“胃脘痛”,現代醫學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及胃黏膜脫垂等疾患多屬中醫“胃脘痛”的范疇。中醫一般分為胃寒、胃熱等證型。
胃寒患者多由于生冷食物或者水的刺激,造成黏膜的刺激。
常常不按時吃飯,冷熱交替進食,飽一頓餓一頓,久而久之會造成胃寒。
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飲食不規律也是促進胃寒癥狀加劇的重要原因。
胃寒患者多怕天冷,常常由于天氣變冷而經常性的胃痛、腹痛、腹瀉等。
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許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痛,腹瀉等。
證候: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治則:溫中健胃。主方:理中湯。亦可以用小建中湯證、理中湯證、香砂六君子湯證、香砂養胃丸。方藥:黨參、白術、桂枝、干姜、高良姜、蓽澄茄、白及、海螵蛸。
證候:胃脘冷痛,痛勢急劇,遇寒加重,得溫痛減,脘痞作脹,惡心嘔吐,吐后痛緩,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沉緊。治則:溫胃散寒止痛。主方:厚樸溫中湯。方藥:厚樸、陳皮、甘草、木香、干姜、茯苓、草豆蔻。
性涼,味甘咸。《食療本草》說它“性大寒”。《本草衍義》中認為:“多食發風,動冷氣。”《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當忌食。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早有告誡:“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性大涼,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匯言》中早有告誡:“此物體性大寒,胃中有冷飲,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螄,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性寒,味甘酸。《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藥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當忌。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