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15 09:47:07 編輯:cwh 4503
癬是比較不好治療的一種皮膚病,很多人不清楚癬到底是怎么樣的,下面5號網的小編為你們介紹癬用什么藥能擦好?癬有哪幾種?
1、激素類西藥
如:皮炎平、地塞米松膏等,這種治療方法的特點是,見效時間短,但復發率高、激素的使用容易刺激真菌加速繁殖惡化病情、容易導致激素性依賴癥等。醫師建議僅用于短期控制癥狀。
2、抗真菌藥
如:達克寧等,這種治療方法的特點是快,和激素藥的原理一樣,但沒有激素藥的藥效快,長期使用對身體不會有什么傷害,但時間一長身體也就會對這類藥有抵抗力,效果就會越來越差。醫生建議輕度病患者可以使用。
3、植物藥、中藥
如:癬根凈等,這種治療方法的特點是,見效時間稍長,但效果鞏固、復發率低、因為不含任何激素和化學成分,不會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廣泛適用于老人、孩子、婦女等體質敏感人群。
癬分為:頭癬,體癬,股癬,足癬,手癬,甲癬,花斑癬,癬菌疹等。
頭癬
本病系發生于頭部皮膚和毛發的淺部真菌病,在我國頭癬基本分為四型,即黃癬、白癬、黑點癬和膿癬。
1、黃癬
黃癬
黃癬的病菌是黃癬菌及其蒙古變種。本病中醫謂之肥瘡,我國俗稱“禿瘡”,而在南方叫做“瘌痢頭”主要流行在農村,多見于7~13歲兒童,男女之比為9:1,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發生。
本病發生于頭皮部,起初皮損為丘疹或膿皰,以后干燥結痂,顏色淡黃。痂可蔓延擴大,大小如黃豆或更大。此時該痂外觀與碟形相似,周邊稍稍隆起,中央略呈凹陷,其間有毛發貫穿,此則所謂黃癬痂,系由黃癬菌集團、皮脂、鱗屑以及塵埃等組成。乃黃癬之重要特征,對診斷有幫助。同時也提示該病此時具有較強傳染性,往往需要隔離治療。該痂質如豆渣,容易粉碎,嗅之有鼠臭味,這也是本病另一特點。相鄰的痂,可互為融合,形成大片灰黃色厚痂,若刮去結痂,其下可呈潮紅濕潤面或淺在性潰瘍,如不醫治可破壞毛囊,愈后遺留萎縮性痕疤。
病變處受感染頭發呈干、枯、彎曲狀,并且有散在性脫發,但無斷發現象。患者頭皮四周不管多么嚴重的病情,發際處仍然留存約1厘寬左右的正常發帶,此處頭發可不受累。
黃癬自覺癥狀癢,病程纏綿,若不醫治,直至成人也無望自愈。有糜爛化膿者,可伴發頸部淋巴結腫大。除頭部以外,面部、頸部、軀干及甲偶爾見被波及。病情較重者,還可引發變態反應,是時,全身出現的皮疹,則稱癬菌疹。
本病應用濾過紫外線燈照射檢查患處可呈暗綠色熒光,拔病發鏡檢為發內型菌絲,取黃癬痂檢查亦可見孢子或鹿角狀菌絲。
2、白癬
白癬在我國主要是感染鐵銹色小孢子菌所致。往往在城鎮托兒所或小學校引起流行。幾乎均是兒童期發病。
頭皮損害為鱗屑斑片,小者如蠶豆,大的似錢幣,日久蔓延、擴大成片,多呈不規則形狀。病變處炎癥反應不顯著,但境界尚分明。病發干枯,失去光澤,往往以斷發為主,這同黃癬禿而不斷有所區別。常在距離頭皮2~5mm處折斷,患處毛發靠近頭皮的毛干外面可見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視為本病特征之一。
鹿用濾過紫外線燈照射病變區域可顯現亮綠色熒光。取毛發鏡檢呈發外型孢子,拿皮屑早期進行真菌鏡檢亦多為陽性。培養97%是鐵銹色小孢子菌,其余系別的小孢子菌。
患者自覺癢或無明顯癥狀,病程為慢性經過,不經醫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這可能與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離脂肪酸濃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關。病愈之后,新發可再生,不遺留疤痕。
3、黑點癬
該病致病菌為紫色毛癬菌或斷發毛癬菌。主要侵犯兒童,其發病率位于白癬和黃癬之后。
頭部損害與白癬相近似,亦呈鱗屑斑片,但病變面積較小而數目比白癬多。此外,病發表現同白癬略有差異,主要呈低位性斷發,往往在距頭皮1~2mm部位折斷,有些甚至一出頭皮便斷。這時觀察患處頭發僅見有黑點狀的殘留毛根,故名黑點癬。
該病對濾過紫外線燈檢試無熒光顯現。拔取病發鏡檢為發內型孢子,早期皮屑也可查見菌絲。培養80%為紫色毛癬菌,20%是斷發毛癬菌。
本病傳染性較黃癬和白癬為弱。自覺癢或無不適感。病程緩慢,痊愈后少數留疤,頭發部分禿落。
4、膿癬
膿癬是由嗜動物真菌,如石膏樣小孢子菌或羊毛樣小孢子菌感染所引起的。
皮損多呈大塊狀癰樣隆起,炎癥反應劇烈,患處毛囊化膿,可以從中擠出膿汁。病變部位毛發容易折斷禿落,殘留的頭發極為松動、拔取毫不費力。痊愈后常留疤痕,用病發進行真菌鏡檢和培養皆為陽性。
本病自覺癥狀常訴說疼痛或輕癢。多伴發頸側淋巴結腫大。有些患者還出現發熱、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癬(tinea)是霉菌引起傳染性皮膚病,可分淺部霉菌病和深部霉菌病,而肛擊皮膚癬必淺部霉菌病。它多由股癬蔓延至肛門、會陰、臀部所致。夏季多發,冬季少見。中醫學記載的陰癬、圓癬、癘瘍風、紫白癜風等類似于本病。主要指親角質蛋白的皮膚癬菌,主要包括毛癬菌屬、小孢子菌屬和表皮癬菌屬,侵犯人和動物的皮膚、毛發、甲板,引起的感染統稱為皮膚癬菌病,簡稱癬。目前皮膚癬菌病仍按發病部位命名如頭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等。癬病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傳染性的特征,它一直是皮膚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中醫學診斷,癬是由外受風毒,凝聚皮膚,甚則皮膚不能濡潤;或由于風寒外襲,營衛失調;或風熱侵入毛竅,郁久血燥;或沖任失調,營血虧耗,血虛生風化燥等致皮膚失養;或被風濕所侵,留于腠理;或久居濕地,水漿浸漬,濕邪外浸,郁于皮膚;或因汗衣濕溻,淹淅肌膚,復受日曬,暑濕侵漬毛竅,而成本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霉菌所致,而霉菌種類繁多,絕大多數不會致病,其中一小部分為條件致病菌,可存在于人的皮膚、粘膜、腸道等處。正常情況下,各菌群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平衡代謝。但由于長期使用抗生素可造成體內菌群失調,當人體皮膚破損,抵抗力下降時,致病性霉菌則大量繁殖,侵入皮膚,皮下組織而引起癬的發生。本病多是接觸接觸傳染,如通過衣物、用具或自身手足癬傳染致病。環境條件亦有影響,如在溫熱季節和潮濕地區,肛門皮膚受輕微損傷,容易發病。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