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6-23 17:34:11 編輯:5號網-linyin 2211
頭暈目眩有很多人都發生過這種癥狀,尤其是冬天突然降溫以及壓力大的時候,其實導致暈眩癥紋身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造成暈眩癥的5個主要原因,并且向大家推薦防暈眩癥的茶飲。
吳明珠中醫表示,在臨床診斷上,暈眩是一個癥狀而非疾病名稱,而誘發暈眩癥產生的原因則非常多,包括:腦部、平衡神經、內耳問題,或系統性疾病都可能導致暈眩的發生。且暈眩癥患者除了頭暈、目眩等主要癥狀外,類似暈車、暈船般的惡心、嘔吐問題,也是患者經常出現問題之一。從中醫角度來看,導致暈眩纏身的原因則多與下列風、火、痰、虛、瘀等下列5大因素有關:
【風】:
一般來說,中醫認為當人體因操勞過度,導致睡眠不足時,就容易使肝風內動、肝氣郁結;進而誘發暈眩、偏頭痛等癥狀產生。針對這類族群,在治療上多半建議先從平肝熄風、適度調解壓力著手。
人體飽受壓力、情緒劇烈變化時,也容易導致肝氣不暢發生。若短時間未見改善,便會進一步化為火氣向上干擾頭部,引起暈眩不適。
【火】:
人體飽受壓力、情緒劇烈變化時,也容易導致肝氣不暢發生。若短時間未見改善,便會進一步化為火氣,向上干擾頭部,引起暈眩不適。且這類體質者多半同時還會伴隨有耳鳴、小便赤黃、煩躁易怒、舌苔黃膩等癥狀。所以,在調養上建議應以清肝瀉火、清利濕熱為主。
【痰】:
中醫所謂的“痰”,指的其實是堆積于體內、無法有效代謝而出的水分。至于,為何人體會有痰濕堆積,則多與民眾日常飲食嗜食肥甘、生冷寒涼食物,導致脾虛生痰所致。而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自然也就容易引起眩暈。
且除了頭暈目眩外,往往還會夾有胸悶惡心、容易疲勞、舌苔白厚濕潤等癥狀。因此,治療上建議先從調整不當的飲食習慣,并適度搭配有清痰、利濕、降火作用的藥材一同調理尤佳。
【虛】:
貧血或是年紀較長、體弱者,受到腎精不足影響,氣血循環本就不佳,一旦血液無法有效被運送至頭部,便容易造成頭暈、目眩、天旋地轉等癥狀出現。尤其是,天氣轉涼之際,人體血液循環、代謝速率變慢,自然也更容易誘發上述不適。調理上,建議從補腎填精、補氣養血著手,而活用當歸、川芎等溫補、活血藥材,就是不錯的選擇。
導致暈眩癥纏身的原因非常多,建議民眾若想要改善暈眩不適,首要關鍵仍在于找出暈眩發生的成因、對癥下藥。
【瘀】:
導致這類患者產生暈眩不適的原因,應與外力撞擊、瘀血阻滯經脈,造成體內氣血無法順利運行至頭部有關。因此,在治療上建議以活血、祛淤、通竅為主,而紅花、桃仁等藥材就很合適。
吳明珠中醫也特別設計一款材料取得容易、制作步驟簡單的“抗眩補氣茶飲”。提供給飽受頭暈、目眩癥狀所苦的人,作為日常保養、調理參考:
★抗眩補氣茶飲
材料:黃耆3錢、茯苓5錢、天麻3錢、半夏3錢、白術3錢、水1000c.c.。
做法:
1.將上述藥材簡單沖洗去除雜質。
2.取一大鍋放入藥材,加入1000c.c.清水。
3.轉大火煮沸后,改轉小火煎煮約15~30分鐘,代茶頻飲即可。
作用:化痰息風、化痰利濕、健脾益氣。
此外,針對暈眩癥患者急性發作的暈眩不適,吳明珠中醫也推薦4個位于頭頸部的穴位,提供給民眾做為居家保健參考。適度按壓有利緩解癥狀、促進血液循環:
針對暈眩癥患者急性發作的暈眩不適,吳明珠中醫師也推薦4個位于頭頸部的穴位,提供給民眾做為居家保健參考。適度按壓有利緩解癥狀、促進血液循環。
《百會穴》
位置:百會穴位于人體頭頂正中央凹陷處。
作用:有利提升陽氣、促進頭部血液循環,達到提神醒腦、補氣安神的好處。
《完骨穴》
位置:頭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處。
作用:適度刺激能通絡寧神、祛風清熱。
《風池穴》
位置:頭部后方發際線與頸部交界,也就是左右兩耳往內2寸凹陷處。
作用:可祛風、疏達肝膽經、減輕頭項壓力。
《天柱穴》
位置:位在頸部發際線、左右兩條肌肉的外緣凹陷處。
作用:有清熱祛風、明目利竅之效,適度刺激能舒緩緊繃肌肉、
【中醫小叮嚀】:
不過,吳明珠中醫也提醒,除了上述因素外,暈眩也可能是腦中風等腦部疾病的前兆,輕忽恐有致命風險。建議民眾若頻頻出現頭暈目眩、天旋地轉、走路不穩等疑似暈眩癥狀時,應及早就醫,排除腦中風與其他腦部病變可能風險,較有保障。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