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12 09:52:29 編輯:本站整理 672
病理檢查是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通俗地講,病理檢查,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看看患病位置究竟長什么樣子,重點在于看細胞形態的變化。下面5號網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取病理真的是扯塊肉嗎?不疼也無傷害。
取病理并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恐怖,需要生生切除一部分身體組織。不同的取病理對象有著不同的取病理方法。在消化科,常見的是胃腸鏡下直視夾取一塊組織,或用食管拉網取一些食管組織,或用細針穿刺一點兒肝組織;在外科,常見的是做手術切除腫瘤;婦科常見的,比如宮頸涂片,就是取了一點兒宮頸表面的組織……
取下來之后干什么呢?如果是外科手術取下來的包塊,先要大體看看這個腫瘤,量量它的尺寸,摸摸它的表面,看看它的顏色,看看上面有沒有一些有特點的東西,看好了之后,切下一小點兒組織。大部分取病理都是切一小點組織就行。
切下來之后制成在顯微鏡下面可以觀察的薄薄的切片,這就是傳說中的病理切片。之后把這個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其中的細胞結構。以胃腸鏡下取病理為例,我們大概要取多少呢?一般也就是幾平方毫米的組織,對于我們的胃腸道黏膜來講,那就類似是從大海里舀了一碗水,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而且,胃腸道粘膜每天都和大量的食物、胃酸相接觸,本來就會有大量的細胞死亡,也有大量的細胞新生出來,醫生在內鏡下“扯下的那塊兒肉”很快就會被新生的細胞所“補位”,所以患者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那塊肉怎么辦。
一般胃潰瘍、久治不愈或者45歲以上人群的慢性胃炎、結腸炎,內鏡下看到的有異常顏色的粘膜以及所有的占位性病變,都建議進行病理檢查。
病理科在醫院中的主要任務是對門診活檢標本和手術切除標本完成診斷工作,其范圍幾乎涉及到了所有的臨床科室的大部分診斷,病理診斷是臨床上很多疑難病例的最后診斷,因此也被稱為“金標準”。病理科醫生對臨床醫生用切取、鉗取、細針穿刺、搔刮和摘取等方法從患者機體取得病變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配合臨床醫生對疾病作出正確的的診斷和選擇合適治療的方法。因此病理檢查的對象就是臨床醫生從患者機體內取出來的細胞、組織和器官。另外,病理檢查還有個特殊的對象,就是尸體。這就是人體病理檢查的三大方法:細胞學檢查、活體組織檢查和尸體解剖。
正確診斷是正確治療的前提。概括起來,病理診斷有如下作用:
1、確定是否存在病變
2、確定病變性質:對大多數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疾病而言,病理診斷是最可靠和最后的診斷。
3、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正確的病理診斷對臨床采取及時、有效、合理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提供有關的預后信息:許多病理形態學參數可以作為判斷預后的指標。對腫瘤性疾病尤其重要。
5、了解疾病的發展及判斷療效:同一病變多次活檢,了解疾病的動態變化,或了解治療效果,使得治療最為合理。
6、確定病因:HPV檢測、抗酸桿菌檢測等。
7、為科學研究積累資料:回顧性研究;臨床研究的可靠標準;新疾病的發現和界定(如克山病、非典)。
病理檢查包括尸體剖檢和活體組織檢查。去醫院看病醫生讓患者做的病理檢查就是活體組織檢查,簡稱活檢,即通過手術、內窺鏡或粗針穿刺等手段,將獲得的病變組織進行病理診斷。
活檢是迄今診斷疾病最可靠的方法,特別是對腫瘤良、惡性的鑒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被稱為醫學診斷的“金標準”。
據統計,根據病史、臨床癥狀及體檢,疾病的正確診斷率僅為50%,X線、CT、彩超、磁共振等影像學的正確診斷率為75%,而病理檢查的正確診斷率則達99%以上。因此,在西方國家病理醫生被稱為“醫生的醫生”。
也正因為病理檢查在腫瘤診斷中的重要作用,以致某些人誤以為只要做病理檢查就是腫瘤,甚至就是惡性腫瘤(癌)。
其實,病理檢查并不僅僅是查腫瘤,更不僅僅是查癌癥。
從理論上說,所有的疾病都是通過病理研究出來的。只是有些疾病通過病理研究之后,臨床可以通過病史、臨床癥狀、體檢、實驗室檢查、各種影像學檢查等無創檢查能大體診斷,才不一一進行病理檢查,像最常見的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等。
曾經有一個患者,為一女性,32歲,因闌尾炎住院手術,術后外科醫生自己認為闌尾無大毛病,就跟病人說,給你省點錢吧,就不用做病理檢查了。兩年后,患者因右上腹疼而到醫院檢查,CT發現肝臟多個占位病灶,經穿刺肝臟病灶送病理檢查,確診為肝臟轉移性類癌。從病史來看,肝臟的多發類癌病灶是從闌尾轉移而來的,到了肝臟多發轉移的階段,已失去了治療的機會。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