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12 10:34:41 編輯:本站整理 9914
1、牙列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牙齒缺失后,若較長時間不修復,鄰近的牙齒由于失去了依靠和約束,會變得傾斜,易造成咬頜功能的紊亂。
2、牙槽骨萎縮:牙缺失后正常咬頜力對牙槽骨的生理性刺激不復存在,牙槽骨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廢用性萎縮,并且會給后期假牙修復及維持口腔頜面部的平衡和穩定帶來巨大困難。
3、咀嚼功能減退:牙齒缺失后,余留牙齒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使原本良好的咬頜關系發生變化,由于余留牙之間有效功能面積相應減少,咀嚼效能降低。
4、食物嵌塞:正常牙齒與牙齒之間,排列得十分緊密,鄰近的牙齒移動后,牙齒與牙齒會出現縫隙,容易使食物嵌塞到牙齒間隙里,引起口臭、齲齒、牙周病等。
5、牙齒脫落:由于缺牙左右兩邊的牙齒無法獲得它們原先常有的支撐壓力,它們會在牙齦中變得傾斜不正,使牙齒逐漸松動,導致部分牙齒脫落。
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到了12歲才能矯正。這個觀念其實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牙頜畸形其實是一種發育畸形,最好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預防和矯治。對于牙齒“地包天”、小下巴、面部左右不對稱、嚴重的齙牙和嚴重的牙齒擁擠不齊、面部肌功能異常如睡眠時張口呼吸、各種口腔不良習慣如咬下唇、偏側咀嚼等,這些均影響面部骨骼的正常發育和口腔功能,宜越早矯正越好。
成年人雖然生長發育已經停止,骨的外部形態已穩定,但骨內部的再生改建能力依然存在(如骨折后愈合),一般來講,成年人如果沒有嚴重牙周炎癥的話,牙齒是可以矯正的。對于60歲成年人和12歲兒童,矯正力對健康牙齒的移動效果沒有太大差異,歐美成人正畸人數占正畸患者的1/3以上。
每次矯治加力后,患者兩三天內會感覺少許酸痛,這些輕微的不適感一般人都能忍受且很快會消失,屬正畸治療引起的機體的正常反應,無須擔憂。至于飲食方面,在矯治期間不可吃較硬的東西如(骨頭、硬核類)和很粘的東西,其他基本都能吃,一般矯治后都可正常飲食。
不少患者或患者的家屬對矯治常需拔牙不理解,擔心矯治中拔了牙會影響咀嚼,以致因不愿拔牙而放棄了矯治,這種顧慮是多余的。矯治拔牙是矯正一些牙頜畸形必須采取的步驟,正畸治療通過矯治力對牙齒進行重新排列,而在重新排列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間隙來排齊擁擠錯亂的牙齒,或者為某些齙牙患者內收過突的門牙,改善面型。而間隙從何而來呢?拔牙可以提供可用的間隙。從國內外一百多年的正畸史來看,拔牙矯治相對于不拔牙矯治無明顯害處。
有些家長擔憂,牙齒矯正后會造成老來牙齒松動,甚至牙齒早脫,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牙齒矯正是通過輕的矯治力誘導牙齒移動,是一種緩慢的生物改建過程,被移動牙齒的一側骨吸收,另一側骨新生重建,最終使牙齒移動至正常位置。過程是漸進的,牙齒是穩定的。正規的正畸治療不會對牙齒、牙周組織產生創傷。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