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4-12 10:45:46 編輯:本站整理 1012
近日一則新聞報道,一小伙因為扮酷戴耳釘耳垂,結果長出了大肉瘤,到醫院才得知這是因為亂打耳洞引起的,那么亂打耳洞到底有哪些危害呢?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26歲小伙子小趙(化名)的右耳垂五年前長出一個肉疙瘩,如今已有芒果大小。昨天上午,小趙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整形外科就診時,才得知肉疙瘩與當初打耳洞戴耳釘有關!
五年前,小趙摘下了年少時戴上的耳釘,誰知耳洞處隨即出現異常,很快長出肉疙瘩。“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可能與疤痕體質有關,也有可能是耳洞沒有注意消毒,有慢性感染的存在。還有一些病人,是因為耳釘材質低劣,金屬的慢性刺激也會導致異常增生。”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金明教授這樣解釋小趙的病因。
像小趙這樣的特殊體質病人在整形外科并不少見。廣州一個17歲女孩小潔(化名)也因貪靚戴耳釘而出現了疤痕疙瘩。14歲那年,她為扮酷,在雙耳每側打了3個洞。誰知,右耳上方耳輪處的2個耳洞在愈合時略有感染,逐漸生長為花生粒樣大小的疤痕疙瘩。
據悉,疤痕體質在人群中比例并不大,如果小傷口愈合后,表面疤痕呈持續性增大,甚至有局部疼痛、紅癢,就有可能屬于疤痕體質。張金明提醒,疤痕體質者不宜打耳洞。普通人在打耳洞時要注意器械消毒,避免傷口沾水,預防感染。如果出現疤痕疙瘩,可到整形外科就診,切忌自行處理。有些人以為能摳掉增生的小疙瘩,實際上會造成感染擴大,令疙瘩瘋長。
隨著宣傳力度不斷加大,通過血液流傳、母嬰流傳、性流傳等“傳統”路徑沾染乙肝病毒的人已在逐漸縮小。但由于皮膚或黏膜破損得了乙肝的人卻越來越多,比如有的人通過打耳洞、文身等,就沾染了乙肝。“尤其是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很常見。”
“這些年輕人正處于生命活動和社會活動最旺盛時代,慘重工作、不法則的生活、強大的精神壓力讓身材始終超負荷運轉,免疫力隨之下降,為乙肝病毒的入侵埋下隱患。”巫善明說,皮膚是抵擋外界病毒、細菌侵害的自然防線,一旦遭到毀壞,人體就容易受到致病微生物的侵襲。再加上很多不正規的店鋪給顧客穿耳洞時,不會對使用過的器械進行高溫消毒,也給乙肝病毒的傳播埋下隱患。
挑選穿耳洞、文身等可能損傷皮膚的操作時,一定要慎重。共用剃須刀或牙刷也可能增多乙肝風險。無論多親密,都不要共用這些日常用品,防止交叉沾染。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