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10 10:15:00 編輯:5號網-qiwen 1938
除夕是過年的前夕,除夕這一天守完歲,就可疑迎接新年了,在傳統習俗中,女兒家回娘家是受到很多限制的,那么,除夕可以在娘家過嗎?
女人結婚后除夕是不能在娘家過的,按對傳統的中國家庭組成理解,當女性嫁人后,該女性隨即成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員。以前的娘家反而淪為“親戚”關系。比如,以前姓李的女子嫁給張家,就叫“張李氏”就是這個意思。原來的“李”姓卻成了副的。當女人正式成為男方家庭成員后,去“親戚”家就不可能太隨便。更何況大年三十一家團圓的日子。反過來的理解就是,大年三十家里人怎么可能去外姓家過年!在封建社會里,嫁出去的女子經常回娘家不僅要被公婆罵,就連娘家人也會罵。還要被周遭的人說“吃里扒外”的閑話。
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也變了。大工業化時代對傳統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打擊很大。人們只要能養活自己,誰也用不著看誰的臉色眼色生活。特別是城市里生活的人,公婆家、娘家都不住。不過關鍵的是人們的思想徹底改變了。這是最重要的。
家住山西晉中市的詹女士覺得這個年過得很憋屈。詹女士去年離婚后帶著3歲的兒子回娘家與父母住在一起。“但按老家的風俗,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父母雖沒把話挑明,但還是希望我能過了初一再回家。”大年三十,詹女士帶著孩子住進了賓館。記者發現,出嫁的女兒不準在娘家過年的風俗在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天津等許多地方都存在。太原網友“春天”說:“今年本來想回爸媽家過年的,但我媽知道后打電話讓我睡外頭去,真無奈。”記者了解到,山西等地在除夕有燃放旺火的習慣,祈福家人在新的一年興旺紅火。然而,當地人認為出嫁的女兒看到娘家的旺火會把“旺氣”帶走。所以,一些比較傳統的老人堅決不讓女兒在家過年。
“以現代的眼光看,這種風俗既不合情也不合法。”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常嗣新說,過年的主題是家人團圓,這種風俗割裂了父母與女兒的感情。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壓歲錢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福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