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25 14:57:06 編輯:本站整理 3080
天氣寒冷,許多朋友都喜歡泡上一杯熱乎乎的茶飲來喝,可是最近有網友說「茶包遇高溫會釋放毒素,影響人體健康」這讓許多愛喝茶的朋友們開始擔心了,為什么網友會這么說呢?讓我們看看醫學專家是怎么說的吧。
針對網友的疑惑,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表示,要想探討茶包會不會釋放毒素,應先從常見的茶包材質說起。一般來說,市售茶包材質可分為不織布、棉質、塑膠制3大類型。
主要材料為紙纖維、天然植物纖維,無毒性、接觸高溫也無害。
傳統常見以釘書針固定的茶包大多屬于此材質,由于高溫浸泡易導致棉絮等雜質溶出,影響茶湯外觀,近來市面上已極少見。
其制作原料與寶特瓶同為PET材質,耐熱溫度約為65℃至85℃左右,由于塑形容易、變化性高、過濾效果亦佳,為目前最常見的茶包包裝方式。
醫師指出,事實上,早在2011年11月時,行政院消保會就曾針對30款市售茶包、鹵包進行抽查,結果發現有高達22件是塑膠類制品(PET材質),顯見茶包及鹵包以塑膠材質制作比例很高。
但是,在一般民眾的認知,卻多誤以為市售茶包、鹵包外包裝袋必為紙、棉材質。由于PET材質耐熱溫度僅為85℃左右,一旦錯誤使用(高溫、久泡),恐有造成材質不佳的PET茶包溶出塑化劑的疑慮,不可不慎!
民眾在使用茶包、鹵包時,最好先從外包裝確認其材質,并盡可能以低于85℃的熱水沖泡,且沖泡時間以5分鐘為限,較有保障。
除了認明包裝材質,來決定沖泡溫度外,楊振昌醫師建議,沖泡茶包時,更要避免將茶包標簽、吊牌放入熱水中浸泡,以避免其上含有的色素遇熱溶出,可能釋出潛藏的有害重金屬及有機物質。
以往曾有新聞報導指出,吊牌可能含有高錳酸鉀,并可能因此產生中毒,其實是一個誤解。正確的說法是吊牌中可能含有機物質,而此類物質在溶出時會增加檢測用的高錳酸鉀消耗量,因此并不是吊牌會溶出毒素「高錳酸鉀」。
醫師提醒,想要避免上述潛在風險發生,消費者在選購、沖泡茶品時,應選擇值得信賴、有良好商譽的品牌,并認明包裝標示材質,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茶葉、茶包較有保障。倘若,真的還是擔心茶包有釋放毒素、有害物質的可能,則不妨改以茶葉直接沖泡的方式來飲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喝茶雖然有諸多健康上的益處,但應避免喝過燙的茶水,以免導致燙傷或造成食道黏膜的慢性傷害,增加罹患食道癌癥的風險。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