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7 13:45:02 編輯:cwh 795
骨折的恢復期是比較長的,而且沒護理好會更慢,下面5號網的小編為你們介紹骨折好了為什么還腫著?骨折好了之后還會痛嗎?
是軟組織損傷,軟組織再生能力弱,只能靠藥物幫助其生長。在當前的情況下,醫院和藥廠還沒有能力能生產出有效治軟組織的藥。所以只能開點消炎或者活血化瘀的藥,讓你鍛煉和靜養,久了之后會跟你說這是創傷性關節炎,還是開點消炎的就完事。找中醫說你這是風濕疼痛。弄點去風濕的藥。其實二者都不能根治,只能暫時緩解。最有效的就是用軟組織修復藥幫助受傷的組織修復和生長。而這個只有傳統的中醫才有辦法。時間不久的一個月就搞定,越久越難治,所以要抓緊治療。
骨折恢復,骨痂生長恢復期輕微疼痛時正常的。建議可熱敷緩減。避免骨折處負重,再次損傷。
1、要求:盡早進行系統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愈合、防止毗鄰末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永久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2、日常方法:四肢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術后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并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3、肌力訓練: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于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后和術后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
4、關鍵要點: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
據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統計,臨床上有將近20%的四肢骨折患者,因為錯誤的肢體康復訓練而不同程度的留下了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從而對日后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比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肌肉萎縮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骨折后肢體肌力,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肢體骨折后的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肌肉萎縮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肢體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肢體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方法可使得骨折患者的肢體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度盡快徹底的恢復,避免留下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長久的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骨折病人吃什么好?骨折2-4周,可吃田雞煲湯。主料:雞400克、豬肉(瘦)200克。輔料:枸杞子25克,三七8克。做法為清洗田雞及豬肉后切成塊,然后加水、加杞子、田七煮三個小時,然后下鹽調味飲用即可。
骨折病人吃什么好?骨折5周,可喝羊骨湯。主料: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敷料為黃豆、蠔豉。做法為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最熱標簽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