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4 11:01:23 編輯:5號網-qiwen 2461
三伏灸在三伏天進行,利用艾灸的作用,疏通經絡,驅走身體的寒氣,功效是三伏貼的數倍,一大早就有很多人排隊在醫院門口準備做三伏灸了,那么,三伏灸可以下午貼嗎?
三伏貼下午是可以貼的,只是早上的效果會更好
貼敷之后用手掌按壓膏藥15分鐘,以便藥物與皮膚充分接觸。敷貼的部位盡量不要沾水,也不宜過度活動,因為出汗會影響粘貼效果。敷完藥6個小時以后再洗澡,要用溫水沖洗,不要揉搓貼敷的部位。
一些患者為鞏固療效,可能會盡量把三伏灸貼得久一些,專家表示,實際上這不僅不利于三伏灸發揮功效,還可能引起皮膚過敏癥狀。廈門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程紹魯介紹,三伏灸的前兩貼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因為大部分人貼4小時皮膚就會起泡,如果水泡沒好,就不能進行下一伏治療,有些還會出現過敏癥狀。
程紹魯提醒,因為初伏水泡沒好而不能進行中伏治療的病人,可在小三伏加貼。其實,貼藥處發紅或起泡,是藥餅起作用的結果,大家不需要太擔心。至于疤痕,隨著時間會逐漸褪色,最后消失。還告訴記者,現在有些診所做三伏灸“百病一方”,然而事實上,三伏灸針對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穴位處方,所以,對于各種病癥只用同一穴位同一處方,是沒有任何功效的。
需要提醒的是,其實穴位貼敷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并不是只限于三伏天使用。數據顯示,三伏天和非三伏天做穴位貼敷對預防“冬病”發作都有效果,只不過前者效果更好些。
據個人經驗,連續貼3年以上者效果比只貼一二次或者貼一二年的要好。
三伏貼配方
白芥子25%,延胡索25%,鵝不食草20%,細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調勻,制成一毛錢硬幣大小。
藥材炮制
現在各家所制備的藥膏中,藥物配比差別較大,尚沒有共識性的結論。據文獻報道顯示,各藥在不同的處方中,相對于不同組成的其他藥物,一般比例范圍是:白芥子占比最大,約為35-40%,細辛次之,約為15-25%,其他的延胡索約占10-30%,甘遂10-20%。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采用道地藥材,白芥子可以通過炒制或者調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對皮膚的刺激程度,其余藥物均采用生藥。
藥物制備
藥物制備過程要求在無菌、清潔、常溫環境下進行,或者在當地醫療機構的專用制劑室完成。
藥物的制備方法
采用潔凈藥材,將藥物烘干,粉碎,過80~120目篩,備用。
姜汁的制備方法
采用生姜,洗凈,粉碎,三層無菌紗布擠壓取汁而成。姜汁的濃度各地醫院可以根據原有的經驗和地域的特點在50%~100%之間適當調整,濃度調整可以通過加適量蒸餾水調配而成。
生藥粉和生姜汁的比例為10克:10毫升,可以根據各地氣候因素和經驗予以適當調整。
貼敷時取生藥粉用姜汁調成較干稠膏狀,藥物應在使用的當日制備,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備用。
功效主治:體虛易感冒,慢性病(慢支,哮喘,過敏性鼻炎).四肢關節痛.
使用方法
每年夏季三伏天使用,分別做成直徑5公分的圓塊,貼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個穴位上,然后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12小時取下,每隔10天貼一次,即頭伏、二伏、三伏各貼一次。
三伏灸的第一個關鍵是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個穴位.每個穴位一是要找準,二是貼后要有反應,
三伏灸的第二個關鍵是藥物調配.白芥子是主藥,發皰藥,要炒后才能用,炒白芥子要求剛剛黃,不過黃!過黃則發皰不佳.不夠黃則發皰過度,引起皮膚過敏.
找準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個穴位的關鍵是體位.患者端正坐好.充分露背,雙上肢相擁.含胸拔背.背部雙肩胛崗最低點聯線就是肺俞(第三胸椎),下推二個胸椎為心俞(第五胸椎),再下推二個胸椎為膈俞(第七胸椎).左右相隔三寸(患者一掌).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