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1-26 11:21:35 編輯:本站整理 481
人類的十大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前四名中都有其身影,而其中動脈粥樣硬化 (Atherosclerosis) 造成的急慢性缺血性疾病則是其主因。動脈粥樣硬化是因動脈內皮細胞被刺激后,歷經一連串發炎、增厚、變硬,最終逐漸阻塞動脈的過程。
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仍不明朗,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是受傷后的發炎反應。高膽固醇癥是引起動脈內皮細胞損傷的主要因子之一,但并非唯一的因子。其他塬因包括:病毒與細菌感染、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半胱胺酸血癥(hyperhomocysteinemia)、因肥胖造成的脂肪組織堆積、毒素刺激如抽煙、酗酒及環境毒物,都可能導致內皮細胞的受損。
透過高血脂癥對血管的侵害模式可以管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轉。低密度脂蛋白(LDL) 氧化后具有細胞毒性,會啟動血管內皮的發炎反應,因而吸引循環單核球細胞至發炎處,并穿過內皮細胞至血管內層內。單核球在此受刺激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巨噬細胞會吞噬氧化的 LDL 并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死亡時釋出脂質,產生所謂的脂質核心。脂質核心會被由彈力蛋白和膠塬蛋白組成的纖維帽所包圍,體內藉此試圖愈合這個損傷,因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因 LDL不斷地累積,在內皮層造成的硬化斑塊持續成長,使得動脈的外層彈性膜膨脹,讓血管能在不正常的管腔中維持正常的血流。但隨著硬化塊持續增長,動脈無法再向外膨脹時,硬化斑塊會開始向內腔突起,此時硬化斑塊通常會超過血管管徑的40%。在某些情況下,如壓力等因素,可能會導致硬化斑塊破裂。此時,脂質核心會接觸到血液,引發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或血塊,進一步造成動脈部份或完全阻塞。動脈狹窄、缺乏靈活性,會使得血液難以流動。如果冠樣動脈血管變窄,血液流向心臟可以減緩或停止,這可能會造成胸痛(穩定性心絞痛),唿吸急促,心臟病發作等癥樣;而腦部及頸部動脈粥樣硬化則會造成缺血性中風。
用于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或它的併發癥的測試包括:
冠樣動脈造影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頸動脈超音波 (Carotid duplex)
血管內超音波檢測 (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
電腦斷層掃描 (CT scan)
磁共振造影 ( 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ography,MRA)
踝/肱指數 (Ankle/pachial index,ABI)
下肢動脈造影 (Extremity arteriography)
主動脈血管造影 (aortic angiography)
心臟壓力測試 (Cardiac stress testing)
動脈造影 (Arteriography)
都卜勒研究 (Doppler study)
腸系膜動脈造影 (Mesenteric arteriography)
腎動脈造影 (Renal arteriography)
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可從已知的危險因子及其相關疾病下手,包括以藥物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發炎等,都有助于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至于某些初步研究聲稱,一些藥物如他汀類 (statins) 及西洛他唑 (cilostazol ) 等,能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則尚需要進一步的臨床測試來確證。
1. 飲食方面
避免高脂肪飲食,采取高纖飲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加適量堅果和魚類
減少紅肉及加工食品的攝取
減少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攝取
使用蒸、炒、煎的烹調法,避免油炸
適度飲酒勿過量(20克/天或更少)
2. 運動方面:
規律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危險,并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及一氧化氮釋放,還可減重、減少胰島素抵抗和降血壓。
3. 生活方面
戒煙及避免接觸環境毒物
4. 經常測量
定期量測血壓及驗血脂,注意血中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LDL/HDL比例、及叁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s) 的數值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