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09 16:01:18 編輯:本站整理 3064
我們在做魚吃的時候要去魚鱗等清理工作,但是吃鰣魚的方法與普通的魚不同,帶魚鱗烹飪味道更鮮。那么,鰣魚的魚鱗能吃嗎?鰣魚為什么不去魚鱗?
江陰以水產著名,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三鮮中以鰣魚為最,向有“魚中之王”之稱。鰣魚是潮江回濟游性魚類,棲于海洋,每年陰歷五六月間進入長江產卵,到九十月間再回到海中,年年準時無誤,故稱鰣魚。鰣魚性猛,游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江陰一帶出水的鰣魚,肉質鮮嫩,鱗片富有脂膏,滋味腴美。
偶爾一個機會吃到鰣魚了,感覺味道一般。魚鱗是不去掉的,據說這樣更有味道,還說魚鱗可以吃。但是感覺不一定是長江里的鰣魚,沒準是養殖的,養殖的魚味道自然沒有野生的好。
長江鰣魚產于中國長江下游,以當涂至采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不過,由于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野生長江鰣魚已經絕跡三十多年。現在只有養殖的長江鰣魚在市場出售,口感自然無法與野生鰣魚相比。
早在漢代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鰣魚的美味,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舍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鰣魚體扁而長,色白如銀,肉質鮮嫩。有魚的美味,亦有肉的質感,豐腴肥美,細膩嫩滑,入口即化,鮮香逼人。由于鰣魚鱗下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帶鱗清蒸,保持真味,以增加魚體的清香。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并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
鰣魚,江海洄游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后端達于眼后緣的下方。
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后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
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于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于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
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5H跟帖
精選文章
猜你喜歡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場。